close

SportBiz say: 在陸資企業還沒辦法在台灣大眾媒體上打廣告的規定之下,用買球隊來作品牌宣傳,確實是個高招。一年幾億元的球隊經營費用,比起大型陸企一年的行銷費用來說,都算小投資,這第一位獲准投資的媒體效益,就已經幫品牌打了許多免費的廣告。撇開政治的角度在商言商,這確實是一門可以做的品牌投資。

對於遲遲不敢向大陸市場進攻的台灣職業運動,也是一個很好的警示,或許可以讓市場做的更大,也無不可啊!趕快來買吧!

 

陸資有興趣 轉投資中職

【聯合報╱記者婁靖平/台北報導】
2011.02.11 03:44 am

 

中華職棒雖在谷底徘徊,但有中國大陸的企業看上這個市場,打算藉由轉投資模式登台買球隊,3、4月將派專人來台灣實地考察,最快明年採取「行動」。

他們不只對中職有興趣,也很關注國內SBL的發展,不排除兩者並行,同時買下球隊,早已透過中間人的協助,蒐集國內兩項主流運動的發展資料。

2008年中信鯨隊宣布解散時,這家陸資企業原本有意直接買下球隊,但輾轉得知鯨隊母企業意願不高而作罷,近兩年他們也沒有放棄希望,持續關心台灣職業運動市場,等待最佳時間點切入。

據指出,如果這趟台灣考察成果符合預期,組隊進度就會加快,但礙於國內相關法規規定,將會採轉投資模式,和台灣在地企業結合,出面洽談進軍職棒的可行性。

儘管興趣濃厚,但想要進入中職難度不低,尤其是敏感的陸資身分,勢必增加申請困難度,加上「米迪亞」事件的影響,中職對新球隊母企業的審查標準拉高,「第5隊」成形並不容易。

依中職規定,新球隊申請須先提出營運計畫書、母企業相關資料,聯盟常務理事會具有審查決定權。

但就算常務理事同意新球隊加入,若所屬球員實力、知名度不足,聯盟可要求新球隊先在甲組聯賽歷練1至兩年,之後才能申請加入中職季賽。

此外,新球隊加入必須繳交權利加盟金,1993年時報鷹、俊國熊隊各交了4000萬元,1996年中信鯨加入中職,則花了1.2億元,目前的行情絕對不會低於這個價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portsbi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